長武縣是一處典型西北古城,擁有千年的悠久歷史,大量的名勝古跡被保留和傳承至今,備受游客的喜歡,大家在這里可以感受到極其濃郁的文化風情和特色,下面給大家分享具體的攻略指南。

1932年手繪的旅行地圖
本期共選取拍攝于陜西省的9幅照片,從咸陽出路一路經過永壽縣,彬縣,最終來到陜西與甘肅的交界之地——長武。

如今衛星地圖下的咸陽—長武一線
1932年的陜西紀行

渭水的渡船場
2000多年前,統一天下的秦始皇,召集天下鑄造了咸陽城,千年之后的民國,咸陽已經是圖中的這般模樣。
渭水看上去清澈無比,在河道的另外一端便是咸陽南城門的渡船場。這些外國的旅人在此處休息一晚后,便從在晨雨中沿著西城門外的楊柳大道繼續前行了。

永壽縣的一幕
剛剛離開永壽縣城,路邊就看到了這樣的一幕。一匹馬倒在路邊已經死去,不乏許多本地孩子等本地人圍在其周邊,看著村民們靜靜地剝著馬皮。

當地的婦人
雖然時間已經進入民國20多年,但永壽縣周邊還保持著曾經的生活方式。這張記錄當時本地婦女的照片在拍攝時遭遇了困難,并不知道照相機為何物的她們并不愿意被拍攝,最后只能留下這張騎馬留下背影的照片。

監軍鎮
最初因唐太宗率兵西征而設立,明朝萬歷年間設立監軍鎮。民國時期是從西安前往蘭州途上的一處驛站。當時監軍鎮的街道都是沿著幾條干涸后的河川兩側建造而成。下雨時其泥濘程度可想而知。

監軍鎮的集市
在監軍鎮停留的當天,鏡頭記錄了1932年夏天某一日監軍鎮集市的盛況。雖說是集市,但實際上也只有在鎮內的主干道兩旁擺放了各種攤位,周邊村子的村民來到此處購買煙草,農具等物品。

窯洞
已經是傍晚時分的旅人來到邠縣后,用鏡頭記錄下了當地的窯洞。它們依山而建,分為上中下三段式,這種黃土高原地區的獨特居住方式也已經存在了千百年以上。

時代的進步
雖然窯洞的居住方式在千年之前就已經存在,但隨著時代的發展,原本位于山腹而建的洞穴逐漸開始向下轉移,大大小小的院落也在平地不斷拔地而起。
在當時的陜西長武縣,窯洞群落中往往會有供奉佛祖的洞穴。最初的建造年代早已無從知曉,原本完整的院落也因為年久失修而變得殘破不全。因為臺階早就不存在,所以當時進入洞穴的唯一方式就只剩下爬木梯這一種。
結語
如今80多年已經過去,相較于80年前的民國30年代初,如今咸陽-長武一線又是一番什么樣子呢?
下一期,我們將會從1932年的陜西長武繼續出發,一路抵達甘肅省會——蘭州。

(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立場)